News

Quick Search:

成功女性 2014 - 葉玉如  (旭茉JESSICA)  

By: TiffChan

葉玉如 Nancy Ip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 神經生物學家

現在的葉玉如,是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首位及唯一一位女院長,能夠當上理學院院長,只因約20年前的一個決定。「我在香港出生,小學、中學在嘉諾撒聖瑪利就讀,大學階段才到波士頓讀生物及化學雙學位,後來 再到哈佛大學拿取藥理學博士學位。我對科學產生興趣源於一位中學生物科老師,她教學技巧很好,讓我覺得這個學科很有趣。我想回到香港教育下一代,貢獻社會,希望可以訓練新一代的年青科學家。」葉玉如坦言, 當年她在美國藥廠做研究,並且已晉升至當時的唯一女高層,前途無限,但都無改她的想法,而丈夫亦予以支持,於是她在1993年便舉家回流香港,亦就此開展了她跟科大的緣份。在同行的介紹下,她知道當年僅開辦 2年的科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她認定了,就只寫了一封信去求職,結果一拍即合,時光飛逝,轉眼在科大工作近21年。

享受由零開始
回憶起過去的點滴,葉玉如愉快地憶述,「當時每個教授都獲配一個實驗室,我還清晰記得第一次進入實驗室的一刻,是空空如也的。不過我很享受那個時期,我跟學生們一起建立實驗室,事事需要親力親為,也會親自 示範實驗,花了約2年時間才建立好實驗室,挑戰很大,但我認為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的經歷亦可以讓學生知道,一個科學家的路是如何走的,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引導他們走對的路。」那時候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葉玉如於1996年成為科大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至2008年),1999年創立分子神經科學中心,並一直擔任主任至今。

作為一位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在過去一直致力於神經蛋白的功能及其應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如阿爾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對她來說,科學研究永遠有一股吸引力,讓她不斷去想辦法尋求 答案、真相。「普通人對我們的工作不了解,可能會覺得課題沉悶,但作為腦神經科的科學家,腦神經細胞相關的領域仍有很多未知之數,這就是推動我繼續尋求真相的動力。」

對於茫無頭緒的莘莘學子,葉玉如經常會引用以下的一則有趣例子:「記得我在美國進行研究時,當時在試驗一種可望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的藥,但有病人試藥後效果不理想,更會消瘦起來,原來這藥物影響的某一訊號竟 跟新陳代謝有關,病人服用後會減磅,於是只好停服,但這種藥後來發展成減肥藥。由此可見,科研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此路不通,慢慢鑽研又走出另一條新路。」

競爭是一種推動力
2004年葉玉如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個被稱為科學界的女性諾貝爾獎,是對葉玉如的科學貢獻予以肯定。她的科研成果能夠結合到實際應用上,從解構神經細胞的生長、分化及 突觸形成等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即研究神經細胞之間如何傳遞信息,如何把信息傳給下一個細胞,才能維持大腦的運作。葉教授從神經營養因子及神經訊號傳導等範疇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型神經營養因子,並闡明這些 蛋白如何用於神經細胞上的受體。這些發現可望應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及帕金遜症等。

從開始決定了踏上科研之路,到今天成為行內享有極高聲譽的科學家,葉玉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皆因期間的失敗可以讓她學到新知識。「這些年來實在有很多難忘的項目,以前只要做一些細胞實驗已足夠,現在學術性的要 求非常高,很多研究絕對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科研這行業的競爭很大,我們可能花了很多精神,但研究結果卻趕不及率先發表,我們也因此失望、哭過、傷心過。但這些就是科研工作中可能面對的一部分,經歷的過程也是很重要 的,我們必須向前看,這也是學做好科學家的過程。」

從事科學專業的人必須不斷求進步,不能言休。葉玉如說:「每位科學家都要好努力推動自己,因為科學的領域發展得特別快,雖然過去20年已解開不少課題,但未知之數實在太多。例如記憶如何形成、腦細胞如何溝通已是大學問, 我很希望能在這些研究上做多點、做快點。」

就如她曾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阿爾茨海默氏症,現時仍欠缺醫治的藥物,現時只能做到減輕病情。「科學家希望走得更前更快,以期幫助更多的病人。以阿爾茨海默氏症為例,現時全球病患者達 3,500萬人,但隨著人口 老化,到 2050年數字會增加3倍,達到過億人口,所以科學家實在不能停下來。」

「此外,我們亦不能故步自封。我一向很主張學生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早前就派了學生到日本的實驗室學習,結果他回來就建立了一套新實驗系統,可以從事大腦發育。我們在2013年發表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發現訊號在大腦 發育中的不正常改變,其實同自閉症有關,所以引入新技術絕對有助解決研究上的一些問題。」

首位女院長
2011年葉玉如接受理學院院長的任命,她坦言是一個考慮了很長時間的決定。「因為我愛做研究,也很愛教學工作,但院長必須花更多時間管理整個理學院。不過我以前做系主任、副院長時都要處理行政工作,我想只要在時間管理 有更好的配合便能應付,現在職責雖大,我更加希望可以做到一些幫助學院發展的工作。」

據了解,現時全球科學界裡出任高級職位的女性不足 10%,作為科大首任及唯一一位女院長,葉玉如無論在研究、教學及管理上都如此稱職,相信少一點堅持也不成事。「我有一定的堅持,有自己做事的方針,每一個項目都要做 好它,堅持不懈、追求卓越。而做科學一定要創新,不可以馬虎了事。」

今天的她亦堅持教好學生,每天7點半就坐在辦公室或實驗室與學生討論:「我很喜歡教學工作,看到學生由稚嫩變得成熟,讓我覺得很有成功感。我是很有耐性教學的,也經常利用周末時間,拿著電話、寫email跟大家討論。」 回首20年,單是研究生就教出70多名,絕大部分都從事與科研有關的工作,「見到不少學生今天能獨當一面,實在為他們感到驕傲。」

能夠得到今天的成就,葉玉如除了感謝丈夫的支持,也感激家人的栽培。「我的爸爸是位會計師,而我是6個孩子最小的,都得到兄姊的照顧,大家對我追求科學的熱誠予以支持。1993年至2003年那個階段是最忙碌的,當時子女 仍小,我要好好兼顧事業與家庭。但他們自小已明白我熱愛工作,我們一起做各自的『家課』。我想我對工作的熱愛,也成為了他們的role model。」10年前子女開始出國留學,她就更專注於工作。現在大兒子在美國行醫,主攻兒童皮膚 科,女兒則即將獲取工商管理碩士。「他倆在求學期間各自摸索到自己的興趣、理想,我是絕對支持的,就好像我能做到自己想做的工作一樣。」

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的葉玉如,但她心裡仍有滿腹計劃,「科學上仍有很多的東西想做,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屬於中國人的阿爾茨海默氏症基因資料庫,因為現時這方面的資料非常不足。」葉玉如以她最欣賞的一位曾獲諾貝爾物理 學獎的意大利籍女科學家Rita Levi-Montalcini 為榜樣,「她在103歲離世前的一日,仍在做著科研,這種熱誠實在無人能及。所以我想只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相信定能達成心願。」

Text: Wincy Chan
Photo: Raymond Chan

簡介
於哈佛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學位。擔任《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多份國際科學刊物的編委會成員,更當選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協會及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的理事會成員。

1993年
回港受聘於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教學與研究工作。
1996年至2008年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
1998年至2005年
擔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1998年獲裘槎基金會優秀學者獎。
1999年
創立分子神經科學中心,並一直擔任主任至今。
2000年至2009年
擔任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系主任。
2001年
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
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於2011年再獲此殊榮。
2004年
獲頒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同年獲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5年
成為講座教授。
2008年
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勛章。
2010年
成為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1年
晉升為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並任科大生命科學學部講座教授及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年獲頒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勛章。
2013年
獲嘉許為香港科技大學晨興生命科學教授。
2014年
獲頒《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